青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闻追踪丨新生代用流量传承侨批文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0:18:00    

“您是许多华侨和侨属人生故事的见证人,也是历史的见证人”“老师您出书吧,这简直是历史进程回忆录”“您这一头牵起了家眷期盼的眼神,另一头牵起的是海外侨胞隔不断的血缘”……

近日,泉州晚报社融媒体关注泉州“最后的代书先生”姜明典,他书写侨批58年,并当起社交“博主”,“云”上续写侨批文化的故事(点击此处了解详情)。连日来,尘封在历史深处的侨批文化,引发新生代的好奇心,姜爷爷已然成为大家心中的“宝藏老人”。在年轻群体的热烈互动与接力分享中,这份承载着血脉深情的文化瑰宝,正冲破岁月桎梏,于数字浪潮里绽放新的光彩,完成跨越时空的代际传承。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黄雅珊 赖小玲 许奕梅 王耿华 颜鹏 蔡紫旻 赵伟 文/图

视频发布之后印发网友对姜爷爷以后及侨批文化的关注

跨时空对话

新生代热议侨批文化时代回响

“原本,我以为侨批文化是藏在时光深处的泛黄记忆,与年轻人的世界相隔甚远。”自媒体博主陈勇波(网名“波仔”)说,与姜爷爷有交集是缘分,分享他的故事是感叹于他长达58年的坚守,没想到视频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4月25日,“小红书”社交平台跟进发布视频《泉州最后一位代书先生》,时长5分15秒里娓娓讲述姜爷爷代写侨批的故事。视频中那些跨越山海的思念、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如同一束温柔的光,照亮了无数年轻的心。视频的评论区俨然成为侨批文化的交流热土,其中汕头网友“芝士小鱼”留言:“现在居然还有人在写吗!!!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侨批,感觉好震撼!” 这条评论留言以3700余个点赞成为热门,众多网友积极互动。不少人热情建议她来泉州与姜爷爷会面,还有人在线分享福建、广东等地的侨批文化资源用于她的论文研究素材。

评论区还涌现出诸多精彩分享。有人讲述在泉州侨批馆被数万封书信震撼的难忘经历;有人感慨于侨批曾作为连接海内外纽带的独特意义;有学生欣喜地提及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有老师专门研究侨批;更有人从文化传播角度出发,提议将侨批故事搬上大银幕,让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被更多人看见。

报道发出后,厦门大学学生联系波仔帮忙牵线姜爷爷,她们正在开展关于侨批历史与传承的调研,认为“姜爷爷对侨批文化传统的坚守,正是我们调研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视角”。还有多家出版社联系表示想为姜爷爷出书。

跨国界共鸣

海内外分享侨批故事万里温情

波仔没想到他的视频反响如此热烈,姜爷爷更是没想到,写了一辈子侨批的他会在网上“火”了,更让他意外的是,其平淡讲述的侨批故事,会被海内外年轻人追捧,甚至引来他们竞相分享自己家族的侨批故事。

网友“这个时刻”深情详述自己家族的侨批故事:“我外公是潮汕人,有10个兄弟姐妹,1950年从上海陆续移民加拿大、美国。几十年间的书信往来攒成了一本厚厚的‘家书’。书信中零星的记录让我感受到,每一次时代的变迁都在家族的命运里留下了烙印。”

网友“潜水中”留言:“我是马来西亚华裔,祖籍莆田仙游,我的祖辈以前也是靠互通侨信来寄托对彼此的念想。”

在网友追忆祖辈的故事中,侨批文化背后那一代人用爱与牵挂编织的悲欢离合、赤子深情都在字里行间流淌出来。

“感谢波仔,感谢这些喜欢侨批的年轻人。”姜爷爷在阅读了网友对他代写侨批故事的评论后,摩挲着老花镜,眼眶微湿,说道,“年轻人用互联网这座‘桥’,让渐远的侨批历史重新鲜活起来。”

跨山海传情

纸墨间绵延血脉相承百年印记

波仔告诉记者,他拍摄姜爷爷时,看着老人伏案执笔,墨迹在宣纸上晕染开的瞬间,他的思绪突然飘向了新加坡——那里住着他许久未见的二伯公。怀着对亲人的牵挂,他恳请姜爷爷给二伯公写一封侨信。姜爷爷落笔成章、一气呵成,随后用闽南语缓缓念道:“二伯公大人膝下:敬禀者……”这段视频发出后,那带着百年侨批特有的韵律和传统书信格式之美让网友感动不已。有网友留言“很久没看过这么有温度的手写信了”,收获2300多个点赞,藏着现代人对温情书信的深深眷恋。

十几天后,新加坡传来佳音。波仔82岁的二伯公颤抖着展开信纸,熟悉的乡音仿佛穿透纸张,往昔父辈漂洋过海、在南洋白手打拼的岁月,伴着泪水一同涌上心头。他说话也哽咽了,这封信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记忆,让那些他以为被时光冲淡的乡愁,又鲜活地跳动起来。

姜爷爷代写侨信的故事在网络走红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揣着对海外亲人的思念,循着这份温暖来到老人身边。他们请姜爷爷写下一封封承载着新时代温度的书信,让跨越山海的牵挂,在笔尖与纸页间代代相传。

“爷爷1950年去马来西亚,全家只剩一张模糊的照片”“外婆临终前一直念叨在印度尼西亚的舅舅,可惜与我们早早断了联系”……在姜爷爷的旧书桌前,年轻人捧着泛黄的老照片、褪色的银镯子甚至一些破损的书信,讲述着家族离散的往事。姜爷爷仔细聆听每一段故事,再用笔在仿古信笺上工整地誊写。

“这些信可能永远寄不到,但至少让心事有了归处。”一位从丰泽赶来的“95后”姑娘含泪说道。她将写给未曾谋面的菲律宾太爷爷的信轻轻放入姜爷爷收藏侨批的樟木箱,“就当它顺着南洋的风漂走了”。“侨批本就是‘批信并重’,如今信件虽不再附汇款,但那份牵挂从未变。”姜爷爷摩挲着案头垒起的信件说道。

跨年龄共议

新力量续写侨批传承时代新章

连日来,数十位网友联系姜爷爷代写侨信,其中九成求助者甚至连海外亲人的联系方式都无从知晓。这些带着遗憾的委托,既是数字时代人们对传统家书的深情回望,更映照出华侨后裔心底那份炽热的“寻根”文化自觉。

在这场热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加入发扬侨批文化的讨论中。有人提议借助社交媒体发起“云寄侨批”话题,用电子家书承载思念,并附上老宅定位二维码,让漂泊的乡愁有迹可循。有人建议推出“侨批记忆邮路”,将尘封的信件扫描存档,通过巡回展览与新媒体平台分享,即便这些信件或许永远无法抵达收件人手中,也能让百年前的血脉牵挂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

这些鲜活的创意传达了侨批文化传承发扬的新可能。正如泉州市侨联秘书长许锦龙所言:“随着时代变迁,侨批逐渐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年轻一代对它也日渐陌生。守护、研究与弘扬侨批文化,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使命。”

2013年,由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让这份文化遗产在世界舞台上重新焕发生机。多年来,泉州持续深耕侨批文化:打造侨批馆让历史“开口说话”,举办侨批主题论坛搭建文化桥梁,开展“侨批特色夏令营”增进华裔青少年的文化亲近感,连续举办四届全球侨批主题文学创作大赛,讲述侨批背后的华侨故事,挖掘侨批蕴含的精神内涵……

谈及此次波仔以新生代视角传播侨批文化引发的热烈反响,许锦龙难掩欣喜:“年轻群体迸发的热情,为侨批文化注入新活力。我们将深度融合新生代的创意与新传媒的传播力,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青草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