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昆滇风云|“热巴”舞传承中的多民族互动与交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0:31:00    

长久以来,纳西族、白族、藏族、傈僳族、普米族和汉族等多个民族在滇西北地区共同生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上述多个民族在历史文化、生活事项和艺术审美等方面发生了频繁的互动交融。“热巴”舞充分吸收了滇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元素,逐渐发展为见证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以“热巴”舞为代表的民族艺术相继显现出多民族文化元素,共同谱写着绚丽悠久的中华文明。总体而言,在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中,以“热巴”舞为代表的滇西北民族文化事项在铸牢共同体意识进程中具备重要意义。

滇西北地域社会中的“热巴”舞

总体说来,滇西北各族的“热巴”舞在形式和唱腔方面大体一致,又因地域相异而呈现变化。首先,当下存在较多种类的“热巴”舞,单从功能上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技巧“热巴”和祭祀“热巴”两种。其次从艺术风格上看,当下比较著名的几种传统“热巴”舞集中分布在多民族聚居地区,因其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舞蹈动作,故也被称为传统“热巴”。而流传在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热巴”舞则在艺术风格上更偏向“勒巴”舞。

“热巴”广场舞表演现场 (图片据《迪庆日报》)

就艺术形式而言,“热巴”舞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兼有杂剧、哑剧、寓言、歌舞和说唱等表演形式,整个表演过程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自其随艺人迁徙而流传至滇西北后,便逐渐成为了象征滇西北地区多民族文化互动交融的舞蹈艺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中,各民族逐渐在传统“热巴”舞中加入诸多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使之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特色。

就人类实践活动本质而言,“热巴”舞作为一种实践文本,实则是一种具备民族文化意义的符号创造活动。可以成为我们认识滇西北多民族文化的有形窗口。滇西北地域中的“热巴”舞富含滇西北多民族文化元素。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中,“热巴”舞文化中的多民族互动交融分别在其名称故事、唱词旋律、舞蹈动作、服饰道具和展演形式上得到体现。上述要素的聚合又进一步反映出滇西北多民族共同生活、团结奋进的历史。综上而言,以“热巴”舞为代表的文化符号真实而具体地表现着滇西北地区多民族相互交织、共生互融的和谐关系。

历史上“热巴”舞中的多民族文化交融

“热巴”舞的旋律集中表现了滇西北各民族文化在纳西族聚居的江边地区的互动交融,“热巴”舞的部分旋律与纳西族的纳西古乐高度相似,显现出纳西族东巴音乐的旋律特征。纳西族的东巴音乐本身就是纳西族音乐与汉族洞经音乐融合的代表。明代以来,滇西北各民族充分接触并学习中原文化,在这种开放共享的民族文化融合进程中,纳西族的音乐创作便逐渐融合汉族洞经音乐,最终形成了纳西古乐,关于此,《丽江府志略》中曾有“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的记载,由此可见历史上以“热巴”舞和纳西古乐为代表的滇西北民族音乐与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文化存在交融互动。作为文化事项,“热巴”舞与纳西古乐的形成发展体现了历史上滇西北地区多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重塑。从侧面印证了历史上滇西北地区存在频繁的多民族文化交融。

长久以来,滇西北各民族一直存在频繁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融。盛行于丽江塔城和鲁甸一带的歌舞“勒巴搓”,其中有几处动作与“热巴”高度相似,可见此地各族文化的交融互动。各族间相似的舞蹈动作体现了滇西北地区各族团结互助、友好往来的民族关系,也暗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同源共生的历史发展脉络。在历史和观念的进步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也给予了滇西北地区“热巴”舞文化发展以崭新的思路。

当下“热巴”舞传承中的多民族文化交融

着傈僳族花蜡裱服饰演唱“热巴”小调的群众 (王若帆 摄)

当下滇西北地区的“热巴”舞传承表现出风格多样、流传范围广、参与人群多的特点,反映出滇西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及团结和谐的多民族关系。

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汝柯村各民族对“热巴”舞服饰进行了创新和改良,首先表现在服饰用色上:相较于传统“热巴”服饰用色,汝柯村用白色作底色,融入了白族文化中“尚白”的审美喜好。就“热巴”舞的披肩造型来看,汝柯“热巴”服饰采用羊皮鞣制黑白双色的披肩,并在其上镶七个多彩圆盘,添加进纳西族女性服饰“七星披肩”的民族元素。在纳西语中“七星”被称为“优轭”,在纳西族文化中,多用“日月同辉”“星辰散布”等图案来祝祷纳西族文化能够披星戴月、不舍昼夜地传播,从而进一步走向繁盛;就服饰袖口和领口细节上,各族群众在此嵌入了傈僳族的花蜡裱图案,使之呈现出傈僳族文化元素。

由此可见,汝柯村各民族共享共创新时代“热巴”,使之兼容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和藏族等多民族文化符号,进一步体现出滇西北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及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发展历史。

此外,在当下若干“热巴”舞传承活动中,主办部门也对“热巴”舞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方式进行了扩容和创新,使之呈现出更多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囊括了多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和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呈现出更强大的传承生命力。此一系列创新改良举措功效显著,尤其体现在滇西北各民族传统节日和若干艺术节中。各族群众对舞蹈服饰进行创新融合,最后造就了表演队伍中的各族艺术家着本民族特色服饰齐聚梅里雪山,共同表演“热巴”舞的美妙图景。此举引来大批外地游客的围观,助“热巴”舞实现更广范围的传播。在积极发挥各民族特色文化优势的同时,此项展演也帮助迪庆州打造出特色文旅产业的一大亮点,为滇西北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助力。

总体说来,新时代“热巴”舞的传承保护工作呈现出重视多民族交融共生的族际和谐理念,从舞蹈的乐舞旋律、服饰道具等细节中仔细发掘中华民族共有的价值认同和时代精神,使之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多民族互动共融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单一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凝固僵化模块被逐一破除,焕发出多民族文化活力,助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最终树立新时代的民族文化自信,参与完成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谱写。在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进步中,不同少数民族文化必将通过各形式的互动共融形成新的共存关系,由此催生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时代样本。

随着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迪庆州多民族文化交融不断深入并创新出了若干亮点,进一步引领滇西北地区文旅产业实现整体转型与发展。

(作者分别系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作者 朱映占 王若帆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刘自学

终审 编委 陈洁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青草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