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五一起能发电报的城市只剩北京,西单窗口怀旧体验“惜字如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5:15:00    

电报一个字一毛四,新京报记者体验时,一口气花了六块九。而前来发电报的年轻市民,多数则依旧因循着发电报“惜字如金”的老规矩,这才是怀旧的路数。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是北京目前唯一承担发电报服务的窗口,3月底至4月初,短短一周,该营业厅已经办理500多份电报业务,比之前繁忙了不少。

在杭州,从今年5月1日起,电报服务将全面停止。这意味着,届时北京将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能发电报的城市。上一代人心目中“永不消逝的电波”,终究落下时代帷幕,倒还是有一些年轻人在尝试感受这一“小众服务”。目前,能接收“北京电报”的,算上杭州,也只有三个城市。

电报窗口提供的电报纸。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北京可向外地三个城市发电报

4月7日11点半,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内,“电报窗口”四个字尤其醒目,与营业厅内那些新潮、时尚的手机形成鲜明对比,电报似乎早已成为过去,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服务台上,工作人员提前摆放了厚厚一沓电报纸,并提供了一份填写模板。电报纸“特别业务”一栏有19个空格,发报人要笔迹清楚地填写收报人的住址、姓名,如果空格不够,可以填写在空白处。电报内容一栏有50个空格,同样需要清楚地填写电报内容。电报纸的下端填写发报人的姓名、住址和电话。

记者注意到,服务台上的电报纸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传统电报纸,更像是电脑打印出来的。但因为发电报本身十分有年代感,因此并不影响它带给人的怀旧味。

记者此前从未发过电报,因此写电报前认真地看了一遍模板,随后写下电报内容。工作人员认真点数了发报的字数,并在电报纸上进行了标注,一共45个文字和标点符号。每个文字、标点收费0.14元,记者发这份电报收费6.3元。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北京发出的电报仅能发到北京本地、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和浙江杭州。北京和杭州是全国仅剩的两个提供发报服务的城市。其他城市,包括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均没有这一服务。记者发出的这份电报,最终将通过京东快递寄到收报人手中,发报人不需要支付快递费,仅付发报费即可。也就是说,只要填写了准确的收报人手机号和地址,以及发报人的手机号,就可以发出一份充满历史感的电报。

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电报窗口。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北京唯一电报窗口有市民一次发10封电报

在信件、电报盛行的年代,电报以快著称,但现在的电报大多成为人们怀旧的一种方式。电报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近期发报量激增,收报人收到电报的时间可能较晚,“从3月底到现在,我们已经发了500多份电报。所以如果是发到北京本地的电报,预计发报后五天左右能收到电报。”

记者在营业厅观察了一个多小时,有10多位市民前来发电报。12点45分,“电报窗口”前有六位市民正埋头填写电报文。这时,不断有“新人”进入营业厅,工作人员问:“发吗?”对方干脆地回答:“发。”随后,工作人员熟练地拿出电报纸问:“发几份?按照模板,把内容填好后办理发报。”听到如此简短、直接的对话,正在填写电报内容的市民游女士不由得笑了,抬头说道:“原来都是同道中人。”

游女士一口气发了10份电报,“都是发给亲朋好友的,两份发杭州,其他的发北京。听说杭州的发报服务要结束了,所以我来北京的电报窗口感受一下,毕竟电报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在北京读博士的王先生发了7份电报,“两份发给我对象,剩下的发给我的家人、同事。”虽然0.14元一个字的发报费对现代人来说并不昂贵,但王先生觉得,既然是发电报,就得百分百复刻电报言简意赅的特点,所以在写电报内容时,他思忖了很长时间,“好久没写这些内容了,真得认真想想。”王先生写的电报内容大多是祝福的话语,但每份电报都用词讲究、隽永。

市民靳先生只发了一份电报,但这份电报十分有意思,只有四串字符。原来,3月底,靳先生的同学从杭州发了一份电报,上面也是四串字符。靳先生按照网上流传的电报密码对照表,查出了电报的内容。所以,这次他也写了一份字符电报回给同学,这四串字符“翻译”出来的意思是“不要回答”。对于这份特殊的电报,靳先生非常满意,他说:“电报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太久远了,所以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和朋友社交也很有纪念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电报这一载体如今更像是一个充满着历史印记的社交平台。王先生今年28岁,他告诉记者:“电报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仅存在于影视剧作品中。我之所以发电报给亲朋好友,更多的是感到有趣,想给自己留下一份回忆。”市民靳先生也表示:“现在跟以前不一样,如果真有着急的事儿,就不发电报了,用手机更快。”因此大家发的电报内容大多是吉祥话,或者逗趣儿留言,比如“速回微信”等。

在社交平台和网购平台上,代发电报的业务挺受欢迎,手续从15元到20元不等。如果是从北京代收,再转寄到新地址,每转寄一次收费8元。

市民王先生填写电报纸,准备发电报。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讲述:曾经的电报都是大事儿、急事儿

与如今用电报抒怀不同,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电报内容并不都是喜事儿,更多的是急事儿、要事,甚至伤心事。

在北京市民田女士的印象里,儿时家里收到的电报并不多。因为打电报需要按字收费,所以每封电报内容一般都很简洁,是真正的“惜字如金”。“电报其实就是一张纸,打开来也就只有短短的几个字,每个字上面都标着4个数字,汉字就是由这些数字代码‘翻译’过来的。70年代初,发一封电报需要好几毛钱,当时写一封信才8分钱,所以那时一般没有急事儿,大家都不发电报。”

田女士儿时记忆最深的两份电报都与家里的丧事有关。一份是70年代初,当时她十来岁,“我记得是姥姥去世了,我母亲带着我急急忙忙地去邮局,给远在内蒙古、东北兵团当知青的舅舅和姨拍电报。”田女士说,那时候发电报到各个区域的费用也是不一样的,远的地方每个字的收费就更贵些。

另一次是在80年代初收到的一份电报。田女士说,与普通派送信件不一样,派送电报的邮递员会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专程而来。那天,只记得邮递员骑车到了胡同口,就扯着嗓子喊父亲的名字说有电报。那封电报是从老家寄来的,她凑在跟前看父亲打开那张薄薄的信封,电报里只有短短的五个字:“母病危速归”。接到电报后,父亲便匆匆忙忙地回了老家,再见到他时,带回来的就已经是奶奶病故的消息。

拍一封电报,写信人上午发出,收信人当天就能看到,再偏远的地方,第二天也总能抵达。田女士说,那时候老百姓家里还没有电话,电报是最迅速却也最奢侈的通信方式。“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好事儿、喜事儿,亲戚们会在信里讲,写三大张纸,甚至夹一张照片放信里面,也不过是一张邮票钱。但随着电报而来的,一般都是大事儿、愁事儿。以至于到后来,只要一听邮递员喊我们家人的名字说有电报,我这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田女士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旬,电话通信开始进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但当时也没真正取代电报。“只能说是大伙儿的通信渠道变多了。毕竟当时电话线还没真正进入家家户户,有的地方甚至一个片区才有一部电话。而电报一般是电报大楼或者邮局之间传送信息,老人们有时候会感觉它比电话更方便。”

市民程先生对电报也有着割舍不掉的感情。20世纪70年代末,程先生五岁左右,“我印象里有一次跟着父亲去西单电报大楼发电报,电报内容记不太清了,但肯定不是什么喜事儿。那时,发电报挺贵的,只有急事儿、大事儿才发电报,好事儿、喜事儿写信就行。”那会儿程先生和父母住大院,送信的邮差骑自行车,送电报的邮差骑摩托车,“单从交通工具就能看出,这电报送得比信件急多了。电报送到大院,邮差都会扯开嗓门喊,张三、李四有电报。”所以,在程先生的脑海中,自家收发的电报并不多,倒是骑摩托的邮差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

市民排队发电报。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专家观点:“惜字如金” 的独特书写文化留下时代印记

针对电报引发的新热度,北京邮电大学邮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国君表示,人类通信需求与生俱来,通信技术进步建立在文明发展的不断探索中,受制于技术及基础设施。技术发展之初,电报借助摩尔斯电码这一点划组合出的独特“语言”,使信息以电波形式跨越千山万水,在较短时间内抵达目的地,也使得电报在当时成为最快捷的通信方式。彼时,电报实现了即时远程信息传递,改变了人类的通信模式,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在互联网时代,即时通信成本低,通达全球,信息内容从文字、图片再到视频无所不包。赵国君表示,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中,电报已失去发展之初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其退出历史舞台是时代进步所趋,也是文明发展新阶段的印证。

电报窗口提供的电报纸。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她表示,电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也引发思考,“电报时代因高昂的资费而形成电报纸上‘惜字如金’ 的独特书写文化,从而也留下时代的印记。电报纸短情长,与如今文字信息浓度和情感重量渐失形成强烈对比。”

赵国君认为,电报业务的物理形态可能会消失,但其所承载的技术精神、文化符号与社会价值已深深融入通信发展基因,“从‘01电报大楼’到‘5G基站’,技术虽不断进步、变化,但我们对技术的追求,以及对中国博大文化的敬畏却从未改变。”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田杰雄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杨利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青草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