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警示、降级!这类学生被“黄牌警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1:08:00    

【来源:贵州教育发布】

近日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

公布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

215名大学生被降级处理

什么是“学业预”?

如果学生收到了警告

会影响毕业吗?

▼▼

01

据华南理工大学此次公布的预警名单,全校共737名学生收到学业预警134名学生收到学业预警并第一次降级试读81名学生收到学业预警并再次降级试读

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业预警与降级试读实施办法(2020年修订)》:

每学期第二周前统计不及格学分累计(通识教育课程、辅修课程、校外课程除外;之前通过重考、重修获得的学分计入已通过课程学分;当前学期初重考成绩不纳入计算)超过15学分者,予以学业预警。学院发放学业预警告知函给学生,并联系学生家长,告知学习情况及学校相关政策。

每学期第二周前统计不及格学分累计第一次超过25学分者,予以降级试读一年。试读期间,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不及格课程重修上,新修读课程一般不超过10学分。

学生试读期满后,不及格学分累计再次超过25学分者原则上应予以劝退

对于有能力在修读年限内完成学业的学生,可向学院提出再次试读申请,经所在学院同意,报教务处批准后可降级再次试读。再次试读期间,原则上不允许修读新课程,若再次试读期满后不及格学分累计超过25学分,作退学处理

此前,深圳技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校也相继公布了学业预警结果。

02

学业预警,主要就是学校针对可能或已经出现学习问题的学生,比如旷课过多、挂科频繁等,通过警示、沟通以及一些帮扶措施,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机制。经常有这样两类——

考勤预警:针对的是无故旷课累计接近或达到规定时数的学生。

成绩预警:针对一学期或学年内,不及格课程超过一定数量的学生。

对学业出现问题、可能无法毕业的学生进行预警,其实并不是新鲜事,多所高校对于学业预警都有各自规定——

北京科技大学规定,一学期中取得规定课程学分不足14学分的,给予“学业警示”,由学生所在学院教学院长签发,在签发后三个工作日内送交学生本人,通知家长,并报教务处备案。

深圳技术大学对当学期取得的课程学分合计未达到该学期所选课程总学分二分之一的学生给予学业预警

上海理工大学规定,学生在一年级结束时修满25学分,二年级结束时须修满60学分,三年级及以上年级结束时须修满100学分。教务处每学年向第一次出现不满足要求的学生进行学业警示,发送“学业警示通知书”。

大学教育周期比较长,学业预警机制的建立也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高校对学生学业情况的监测更加动态化、常态化,贯穿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除采取必要的预警、降级、劝退等学业预警措施外,高校还开展学业帮扶学习情况跟踪管理工作——

广东医科大学,对本科学生的学业预警制度已经实行三年多。三年多来,近100名学生收到了学业预警。其中,70%的学生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帮扶举措顺利完成了学业

北京科技大学,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学业研判,把帮扶对象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出现挂科的学生,开展由专业课老师指导的朋辈习题课、一对一辅导等帮扶活动,辅导科目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相关负责人

我们划分了红黄蓝三线的预警机制:如果学生已经有学业警示,或者是即将面临学业警示,我们就要把他放到红线关注里面;如果学生的必修课学分完不成70%,我们就要把他放到黄色预警里面;所有有挂科的学生,我们都要把他放到蓝色预警里面。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希望他刚出现挂科的情况下,就能够得到一定的外界的辅导和支持。

03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强调建立健全高校学业预警机制——

针对本科生群体,2019年10月,《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

针对研究生群体,2023年11月,《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表示,完善研究生学业预警和分流退出机制,根据学生培养实际定期进行学业预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所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及时分流退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面对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混文凭”的现象,“学业预警”机制可谓是对此亮了“黄牌”——通过学院发函、联系家长等针对性举措及时干预,纠正学生不良心态,唤醒自主学习意识,形成“学校-学生-家庭”联动的矫正机制,帮助学生回归学业正轨

高校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从“严进宽出”向“严进严出”的趋势转变。未来,如何将动态评估、个性化支持与心理健康关怀深度融入预警体系,如何平衡“严出”导向与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将成为高校探索的重要方向。

END

来源:首都教育(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编辑/王迪 执行主编/何华琳

主编/罗莎 终审/黄林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青草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