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省农科院热区所:从山间野果到“黄金产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8:51:00    

在云南干热河谷的炽烈阳光下,一场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主导的“余甘子创新”正悄然推进。从野生资源保护、收集、评价到突破性品种选育,从传统零散种植到全产业链开发,省农科院热区所凭借30余年科研积淀,以“盈玉”大果型余甘子为突破口,破解特色作物产业化难题,在乡村振兴中书写科技兴农的云南样本。

丰富种质库背后的育种突破

作为我国余甘子研究的主力军,省农科院热区所依托国家干热区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项目(元谋),系统收集保存了来自云南、广西、广东、福建、贵州、四川等地的余甘子种质资源390份,建成规模居国内前列、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余甘子“基因库”。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野生型余甘子“盈玉”染色体级别基因组,打破了野生型余甘子基础研究无基因组参考的窘境。同时,通过表型、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深度解析余甘子抗逆及高产机理、功能性成分代谢的遗传机制,构建了从资源评价到分子育种的完整技术体系。

“盈玉”的诞生,正是践行这一育种技术体系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针对传统余甘子果小、产量低、采收期集中等产业痛点,省农科院热区所历时12年攻关,通过实生选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最终从数百份种质中筛选出兼具大果、丰产、错季成熟特性的突破性品种“盈玉”,其平均单果重较野生种提升300%以上,亩产效益为普通品种的4至6倍,彻底扭转了余甘子“藏在深山无人识”的窘境。

从品质到效益的科技支撑

单果平均重量:“盈玉”53克,最大果重达90克,而最大的普通余甘子8至12克,“盈玉”较普通余甘子提升625%至750%;结果枝长度:“盈玉”32厘米(下垂),普通余甘子15至20厘米(直立),“盈玉”较普通余甘子长60%至113%;果肉厚度:“盈玉”11.71毫米,普通余甘子3至5毫米,“盈玉”较普通余甘子厚134%至290%;亩产值:“盈玉”10000至15000元,普通余甘子2000至3000元,“盈玉”较普通余甘子亩增收400%至500%。

上述核心性状数据对比,直观揭示了“盈玉”的品种优势:一是形态突破,长达32厘米的下垂型结果枝,配合14.3厘米×3.8厘米的宽大叶片,形成高效光合系统,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二是商品质变,38.43克的平均果重、黄绿色透明果皮与厚实果肉,让余甘子从酸涩野果升级为高端鲜食水果;三是错峰增值,1至3月的反季节成熟期,巧妙避开水果上市高峰,产地收购价可达普通品种的2至3倍。四是加工优势,果肉占比提升至82%,出汁率提高40%,为开发功能性饮品、干果、含片等提供优质原料。

科技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实践

省农科院热区所创新构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四维联动模式,在宾川县建成全国首个大果型余甘子科技示范园,通过三大措施实现产业裂变。

标准化技术体系方面,制定《大果余甘子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使挂果期提前2年,优果率提升至90%。

全产业链开发方面,联合企业开发余甘子含片、酵素、功能饮品等高附加值产品,2022年深加工产值突破800万元。

联农带农机制方面,通过“种苗补贴+技术托管+保底收购”,带动宾川、元谋等地2300余农户户均增收8900元,创造季节性岗位1200个。

在宾川县,连片种植的“盈玉”余甘子林已成为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的绿色屏障。种植户曾文算了一笔账:“每亩种56株,盛果期亩产2.5吨,企业按5元每公斤保底收购,加上林下开展间套作或种养结合套种中药材,综合收益比种甘蔗翻了两番。”

依托“盈玉”品种的成功经验,省农科院热区所正从种质创新、智慧农业、三产融合等层面加速推进余甘子种业创新2.0计划。即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良果实功能性成分含量;构建基于物联网的精准管理系统,实现产量预测、品质追溯数字化;规划建设余甘子主题生态庄园,开发观光采摘、康养研学等新业态。

“我们正在申报云南余甘子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省农科院热区所余甘子研究团队负责人介绍,未来5年,将以“盈玉”为核心品种,在金沙江、红河流域打造1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加工、物流、旅游等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余甘子从“一棵树”到“一个产业集群”的跨越。

手记

从实验室的基因解码到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余甘子“盈玉”的产业化之路,彰显了科技育种对特色农业的战略支撑作用。云南省农科院热区所从保存一颗种子到选育一个品种,再到壮大一个产业,最后致富一方百姓的实践路径,不仅让余甘子这颗千年野果焕发新生,更探索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云南方案”——以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筑牢产业根基,以品种创新突破打开市场空间,以全链开发释放生态价值,为干热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云报全媒体 记者 陈云芬/文 通讯员 黄文英/图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青草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