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太原历史文化村落23 张拨村的晋商遗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9:45:00    


远眺玉泉寺

张拨村,位于阳曲县城南7公里,距省城太原15公里。据传在明朝时,因张姓人家筑堡建村,故名张堡村。后因村中他姓高己一筹,张姓族人就把村名更名为张拨,意为“出类拔萃”。

张拨村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白桃及杂粮为主。这里的白桃,早在明朝时期,就已享誉四方,不但肉质细白,皮薄汁多,而且香气浓烈,外形美观,因此广受欢迎。

张拨村也是晋商发迹地之一。村中遗留有晋商乔氏的大片古民居,古院落和房屋基本完好,极具文物价值,也从侧面证实了张拨古村曾经的商业辉煌。

张拨古村落依“寺沟”而建。“寺沟”形似龙口,由东向西而成,沟口则与南河相接,开成巨龙张嘴之势。在村南、村北的山崖上,各建有玉泉寺、观音庙,南北相望,构成了风水对峙的局面。玉泉寺内留存有泥塑木雕,人物逼真,色彩斑斓,是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张拨村的堡门

村中有一堡门,二层建筑,上有阁楼,下有门洞,历经700多年,依旧坚固威武。进入村堡,就是一截200多米的古街道。两边砖墙高耸对峙,沿街的古建筑有300多间,向人讲述着张拨村曾经的商业辉煌。

过去,张拨村有乔、路、白、王等姓,其中以乔氏最为显赫。据乔氏后人保存的家谱记载,村中乔氏家族约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至今已延续至21代,乔氏子孙乔映奎还出任过兵部侍郎。

据说在明朝中晚期和清朝,仅乔姓一家就有300多名商人在外从事茶叶、皮货等旅蒙贸易。和当时大多数的晋商一样,他们承受着思乡之苦,也体验着创业带来的人生喜悦。

经营有道的晋商,赚钱后一般都要在家乡修建一座像样的居所,这些见过世面的晋商,会把在外地的建筑元素渗入自己的建筑当中。张拨的古建筑,明显体现了晋商的这一特点。在张拨古民居中,有一处建筑,十分阔大精美,显得独特凝重。尤其是精巧别致的门楼,让人过目难忘。门楣是厚重大气的“履信思顺”四个字,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杨二酉先生亲笔题写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晋商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多的商业资本,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就在于他们能够传承“诚信信义”这一做人底线,一步步取得人生辉煌。

玉泉寺在张拨村的南面。因其三面环崖,只有一条路通往村中。从玉泉寺看张拨村,好像一个大葫芦上吊着一根线。玉泉寺始建年代约在明朝中期,是座道教佛教合二为一的寺庙。寺院坐北朝南,有前后殿,偏院禅堂,现存山门、戏台、前殿、正殿以及配殿。西配殿为地藏殿,里面塑像基本完好。正殿悬山顶前出廊,五檀梁架,廊墙有力士壁画,东耳房关公殿内有三尊泥塑,形象逼真,色彩如新。最让人称奇的是,龙王殿墙壁上,留有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以及20世纪初村里求雨祭雨和落雨的记述,叙事清晰,很有条理,是难得的气象资料,对研究当地早期的气象和物候变化,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并州新闻 庞玉生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青草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