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玉米皮“开”出牡丹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4:49:00    

【来源:牡丹晚报】

□记者 李艳粉

4月6日,单县浮岗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田茂生,像往常闲暇时一样,在家中静坐着,开始了与玉米皮的“对话”。49岁的他,双手灵活地翻飞,在针线的配合下,几片晒干的玉米皮逐渐幻化成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

“废物”变宝,玉米皮焕发新生

“在我们鲁西南,玉米皮是秋收后最常见的‘废弃物’。”田茂生笑着拿起一片玉米皮,轻轻地抚摸着它的纹路说,“过去,家家户户用它烧火做饭。如今,它成了我手中的珍宝。”

作为单县浮岗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田茂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三年前,他在互联网上看到有人用玉米皮制作工艺品,便萌生了尝试的想法。这一试,他就“着了迷”。“玉米皮原料丰富、成本低廉,制作方法简单易学,非常适合在学校、乡村和社区推广,让更多人接触到这门老手艺。”他说。

制作玉米皮牡丹花,需要经过选材、软化、修剪、组装成型等多道工序。采访中,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观察到,组装成型这一步尤为关键。田茂生从内到外,用细线将花瓣层层缠绕,使其错落有致,最后轻轻调整花瓣的角度,一朵盛开的牡丹便呈现在眼前。

“一朵牡丹花需要20多个花瓣,一个花篮至少要15朵花(上图)。”田茂生边说边加快手上的动作,围观的村民纷纷赞叹:“这手艺,比真花还要漂亮!”每一片玉米皮,经过他的精心雕琢,从“废弃物”蜕变为艺术品。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力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朵朵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牡丹花陆续编织完成。田茂生将刚做好的牡丹花插进草编花篮,很快,一个精美的花篮便呈现在众人面前,格外引人注目。

在单县浮岗镇,玉米皮不再只是秋收的“废弃物”,而是承载着非遗文化的“金叶子”。田茂生用一双巧手,让这门老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进校园,

老手艺绽放新光彩

田茂生家中,摆满了用玉米皮编织的花瓶、摆件等精美作品。他介绍,玉米皮编织历史悠久,可塑性极强,能够制作出各种形状的器物。“以前学美术时,我就对手工艺情有独钟,后来自学草编,发现玉米皮也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如今,田茂生怀揣对非遗文化的热爱,肩负起传承的使命,经常带着玉米皮手工艺走进校园。在校园课堂上,他耐心地教孩子们制作简单的花束、挂件。孩子们围坐在他身边,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田茂生一边示范,一边轻声讲解每一个步骤,从玉米皮的挑选、软化,到如何巧妙地折叠、编织,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小手也迫不及待地跟着动起来。

“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些课程,每次上课都十分积极。”田茂生看着孩子们专注的模样,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制作玉米皮手工艺,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的小手更加灵巧,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感受老一辈手艺人的智慧和匠心。”他深知,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只有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并热爱这些传统文化,才能让非遗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玉米皮就像一张白纸,只要肯用心去创作,就能描绘出无限可能。”田茂生满怀信心地说。他相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校园里,玉米皮编织这门老手艺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青草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