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望闻问切寻国潮|让“慢哲学”焕新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0:35:00    

在莱山区泉韵南路、清泉康乐宫小区的街巷深处,藏着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大爱中医诊所。诊所外抬头可见蔚蓝海面,令人心情愉悦;诊所门头上写着“针灸、正骨、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骨伤科”等治疗内容。推门而入,墙上层层叠叠的锦旗,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个生命重燃的故事。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莱山区泉韵南路、清泉康乐宫小区的大爱中医诊所,室内患者颇多,1979年出生的陈宏杰大夫正为患者把脉问诊、进行针灸治疗。自1999年在此扎根行医,这位“老中医”用25载光阴,以仁心仁术筑起社区居民的健康防线。

从“求医者”转为“医者”

“小时候三天两头跑医院,对我来说,输液瓶比玩具更让我熟悉。”陈宏杰谈起与中医结缘的契机,眼中泛起笑意。因先天体弱饱受病痛折磨,少年时代的他偶然读到《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语,自此心中埋下了习医的种子。后来考入山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又北上至北京医药大学求学,他始终勤学苦研,坚持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医者”,不仅强壮自身,也要把健康带给更多人。

20岁那年,陈宏杰便在康乐宫小区旁开了家诊所。20多年的时间里,他依然坚持着重复研究经典和定期外出学习的习惯,时常外出进修。“最初开诊所时,街坊们看着我这个戴眼镜的‘毛头小子’,总嘀咕‘这大夫能行吗’。”回忆起初创诊所时的冷清,他笑称是患者的信任让自己快速成长。如今每天有百余个患者光顾,把脉、配药、针灸、拔罐……各种技能均不在话下,患者也每每在治疗后为他竖起大拇指。

“我现在治疗的范围基本可以算是中医全科,我的患者已经不仅局限在这个小区周边,很多更远的患者慕名而来,尤其是孩子比较多。不少孩子以前一感冒就打吊瓶、做雾化,现在通过我的治疗已经很少感冒了。中医治病的同时提升免疫力,标本兼治效果更稳定持久,还没有毒副作用。”陈宏杰说。

“不务正业”背后藏着“治未病”哲学

“我周末、节假日一般都关门休息,在很多人眼里可能是个‘不务正业’的大夫。”陈宏杰一边自我调侃,一边解释着自己这一做法的深意。他认为现代人过度依赖仪器与药物,切断了与自然的连接,而他要做的便是鼓励大家多接触自然、多晒太阳。“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背离这种规律就容易引发疾病,其实中医的大智慧在于治未病,治未病的道理便是顺应自然,不过度劳累,给身体自愈的时间。”他说。

“凌晨刷手机伤肝血,久坐空调房阻气机,焦虑情绪更似‘内邪’。”陈宏杰常劝患者清晨晒背采阳气,夜间观星疏肝郁,诊病时总要多问几句睡眠、情绪与饮食。在他看来,人的心情很重要,心情好了、经脉通了,身体才能好。对于“中医慢”的偏见,他表示,很多中医的不专业导致中医的名声被败坏,其实中医对症治病很快。“不是与西医对抗,而是让人体找回自愈的节奏。”他说。

将传统智慧发扬光大

“一双妙手医百病,三根神针攀新峰”“医术高超 妙手回春”……在诊所墙上,10余面锦旗紧凑地并排挂着,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深藏着一段医患间倾力相助的温暖故事。“那面锦旗是一位50多岁的大姨送的,她当时患上继发性心脏功能衰竭,进了两次医院,均被告知无法治疗。后来她来到我这里,我配药调理了一个多月,大姨就能下地走路了,当时她非常感激……”陈宏杰说,行医的路上这样的故事不断地重复上演。

傍晚送走最后一位患者,陈宏杰照例翻开泛黄的《伤寒论》和《千金方》做批注。“每次重读经典都有不一样的心得体会,经典永远不过时,而我们中医要做的便是在经典的基础上,根据病症辨证改进、灵活使用,将千年传统智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陈宏杰说,根据当下时段病患的特点,他结合经典配置了感冒发烧一号方、咳嗽二号方、恶心呕吐胃肠道疾病三号方等中药配方,治愈了很多某一时段多发的共同症状急症患者。未来他还将继续钻研,让更多疑难杂症有药可医。

暮色中,药柜上的铜秤微微反光,仿佛称量着一位医者对传统医学的坚守,在快节奏的都市里,这份“慢哲学”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YMG全媒体记者 张苹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刘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青草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