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七天时间写出经典《红旗颂》,吕其明:旋律是喷薄而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1:25:00    

原标题:“旋律是喷薄而出”(人物)

——记吕其明为信仰而燃烧的音乐人生

吕其明近照。李国全摄

仲春时节,《红旗颂》在第四十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仪式上再次奏响。嘹亮的小号奏出穿越历史的召唤,弦乐舒展的红旗主题饱含热泪的敬仰,终曲铜管乐与定音鼓再现辉煌尾声,释放无穷喜悦……这部首演于1965年“上海之春”的音乐作品,至今整整60年了,其历久弥新的经典魅力,依旧动人心魄。此刻的吕其明在全场掌声中起身致意,这是一位坚韧追求的优秀艺术家,其音乐人生如同夸父逐日。

‍‍‍‌‍‍‌

视频来源: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组委会办公室

吕其明是我尊敬的前辈,时常得以倾听他对音乐创作的种种心得。1965年,上海音乐界渴望创作一部时代精神与艺术高度兼备的音乐作品。时年35岁的吕其明接受了创作委托,仅仅7天后,他拿出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红旗颂》出手不凡,它以交响叙事为骨架,却灌注了中国音乐的魂魄——五声调式的主体旋律、戏曲板式的节奏变化、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模拟,尤其是将《义勇军进行曲》等红色音符绵延始终,构成革命叙事的音乐典范。当年首演即告成功。作曲家朱践耳说,以交响化的语言讴歌了人民的革命精神。声乐家周小燕说,主题旋律易记易传,符合群众化要求。让吕其明高兴的是,在公园听到年轻人用口哨吹《红旗颂》的旋律。他说,百姓喜闻乐见,这是最大收获。

我曾经问:何以能在7天之内创作了这部影响几代人的经典作品?他回答:那次创作我的情感一直动荡,旋律是喷薄而出,没有冥思苦想。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情感的传达。

吕其明10岁随父亲加入新四军文工团,亲历民族危亡的硝烟年代;15岁时父亲吕惠生在就义前写下诗句:“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他刻骨铭心。当他提笔创作时,思绪如海奔浪涌,先烈们赤血染红的红旗飘扬成音乐形象,成为主导动机并延续始终,激情一泻千里。

吕其明的创作保持这种红色基因,他为此而自豪。“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壮烈与深情,成为他音乐作品的听觉符号和精神血脉。《红旗颂》如此,管弦乐组曲《雨花祭》和《龙华祭》、交响组曲《使命》等亦然。有人质疑作品中的时代色彩过于强烈,会影响艺术传达的纯粹。吕其明坦然且自信:我信仰我所经历的历史,战场上目睹战友牺牲,那种为理想牺牲的场景,能点燃后来者心灵的火把。时代特征不等同于时代局限。实践证明,《红旗颂》等作品生命力强大,始于对革命年代的呼唤,终成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声和艺术经典。

演出现场。李国全摄

吕其明的创作跨越电影音乐、交响乐和管弦乐等领域,成就卓越,鲜明之处即是民族气派。我说:您的音乐即使再昂扬激越,总有优美旋律让人歌之咏之。他说:我喜欢表现旋律,因为群众喜欢听旋律。

“音乐从民间来。”他喜欢东奔西走,在山东或在山西,去微山湖或去盐碱地,听民间小调或听二胡唢呐,“在百姓板凳上写曲子”。这种脚沾泥巴的行吟写作,他乐在其中。他也有“得意之处”,“在我的音乐里,你可以听到鲜明的民间调性,但它不是特定地方的小调”。他追求的音乐民族化,是创造性转化而不是表面装饰。

吕其明精通西方交响乐技法,更深爱中国传统音乐精髓。有人问他的老师贺绿汀:你的音乐修养这么深,为什么许多作品只用简单的和弦?贺绿汀回答:“够了。”大道至简。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游击队歌》等作品皆朗朗上口,他倡导“技术为表现服务”。吕其明懂得其中道理,与其故作高深,不如明白晓畅,“老妪能解”也是一种创作能力和传播智慧。

《红旗颂》“用交响乐讲述中国故事”,他在管弦乐创作中渗透中国传统乐器表达,如在再现部加入唢呐演奏,将西方铜管的辉煌感与中国民间喜庆音色融合。他配乐的电影《铁道游击队》《红日》《城南旧事》等皆为代表性作品,旋律通俗却不失艺术高度,听觉标识鲜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以“沂蒙山小调”为素材,加上模拟民间说书人的三弦韵味,质朴旋律饱含革命诗意。《城南旧事》采用外国曲子,但别出心裁地让弦乐队加上弱音器演奏,又以箫和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营造怀旧意境。他的音乐作品既登大雅之堂,又传唱于大街小巷。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吕其明荣获“七一勋章”。他从北京归来,我们上海影协几位同志上门祝贺,只见他把闪亮的“七一勋章”与父亲陈旧的烈士证书并排放着。他想告慰作为烈士的父亲,“我的血管里流着父亲的血”。

吕其明践行“艺术为人民”,铸就艺术丰碑。他极富工匠精神,《红旗颂》从1965年首演到2019年才定稿,历经50余次精心修改。九旬老人还冒着酷暑去乐团排练厅,逐句调整弦乐分弓技法。他奉行物质生活的极简主义,淡泊名利,他拒绝《红旗颂》版权私有化,放弃巨额商业授权费,“我的作品属于人民,不需要额外的一毫一厘”。有一天他电话找我,焦急万分,说是有地方剧团要以他为原型创作音乐剧,他不要这种“添光加彩”的名誉,希望我以组织名义出面拒绝。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吕其明的音乐人生既辉煌也朴素,其音乐没有华彩炫技,却因真诚而感人;他的为人不去刻意雕琢,却因信仰而光彩。为人民而创作,做人民中间普通一员,这是吕其明过的日子。

(来源:人民日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青草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