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镇”能量|一双巧手“编”出十亿元富民产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0:03:00    

  4月23日,以“品质家居”为主题的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在广州市开幕。会展现场,黄岗柳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阜南县金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孙传贵带着他最新创作的柳编产品参展,受到外国采购商连连称赞。

  同一时段,位于阜南县黄岗镇的安徽紫亿工艺品有限公司厂房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数十位村民分散而坐,大家在闲聊、谈笑的同时,丝毫不妨碍赶制手上的柳编产品。只见李寨村村民马开侠一手握住钳子,一手捏紧柳条,熟练地将柳条向上编织。不一会儿,一个筐边便在谈笑间成形。“在这儿上班很自由,家里有活就在家干活,没活就来这里编,中午在公司还管饭。”马开侠说。

  在阜南县黄岗镇,无论像孙传贵这样的职业柳编人,还是如马开侠般“忙时干农活、闲时编杞柳”的“半职业化”村民,从事柳编及相关行业的人员达2万多人。

  一人一柳传非遗,一编一织守匠心。黄岗人凭借一双巧手,不仅编出了中国柳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其技艺和产品还拿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国字号”招牌,创造出远销全球的10亿元富民产业。

  “黄岗柳编,历史悠久,艺脉绵长。”说起柳编,黄岗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李怀伟侃侃而谈。

  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淮濛盛产水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

  上述“淮濛”,指的是淮河北岸的蒙洼地区,今阜南县黄岗镇南部;“水荆”即为杞柳。由此可见,黄岗柳编见诸史料,已有500多年历史。

  据了解,因蒙洼地区地势低洼,每遇洪涝,常为汪洋。为应对自然灾害、减少损失,当地百姓自古以来便利用滩涂洼地,种植耐淹的杞柳,以“编筐打篓、养家糊口”。

  明清以来,杞柳种植和编织在当地经久不衰。家家种柳、户户会编,技艺世代相传、日臻精湛。主要编织笆斗、簸箕、箩筐等生产、生活用品。

  “我们小时候赶集,街上到处都是成堆的柳条和各种柳编产品。很多外地人都过来买,还有带车过来买柳条的,特别热闹。”63岁的孙传贵自小耳濡目染,早早便学会了柳编技艺。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孙传贵与柳编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回忆,黄岗柳编走出国门、受到国外消费者关注,源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广交会上的展出。

  “那次参展之后,黄岗柳编一下子就走出去了,特别受欢迎,尤其是欧美和东南亚国家,订单都找上门了。”伴随着纷至沓来的订单,黄岗镇从事柳编行业的个体户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产业链也逐渐完善。

  为满足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除了果盘、花篮、购物篮、宠物篮、户外吊篮等生活用品外,柳编产品日渐丰富,市场对柳编技艺和产品的艺术价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彼时,心灵手巧、善于钻研的孙传贵被阜南县金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聘请,至今仍担任该公司生产技术负责人。

  “这个篮子是用杞柳作经、纬编织出来的,采用的是立编的技法。”在公司展示大厅,孙传贵指着展架上的一个果篮向记者介绍,“柳编的编织技法有很多种,有平编、拧编、钉编、排编、插编、经编、绞编、挤编、意编、混编等十几种技法,不同的技法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制作需求来确定。”

  前不久,孙传贵正在埋头研究几件新产品,准备带到今年的广交会上展出。当记者询问新品进展、可否一看时,他婉拒了记者的请求,并解释道,“涉及商业机密,暂时还不能对外公布。”

  2011年,是值得所有黄岗人骄傲的一年。这一年,黄岗柳编接连拿下两块“国字号”招牌——其编织技法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此,黄岗柳编名扬四海,产业规模、产品销量逐年扩大。

  为传承和发扬柳编技艺,加速产业链、人才链融合,黄岗柳编文化不仅进入部分学校课堂,当地政府、企业还与安徽大学、安徽艺术学院中国非遗和乡村振兴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出生于1996年的杨若愚便是其中之一。

  “黄岗柳编一直深受市场青睐,但是主要靠手工编织,产能有限,产品形态也不够丰富。”2019年,已经从事公安工作的杨若愚决定辞去公职,回到老家黄岗,接手父亲创办的阜南县大自然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将大学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运用到柳木产业发展中。

  在该公司展厅,各类柳编宠物篮和木制工艺品琳琅满目。在杨若愚看来,除了柳条编织的产品,木制产品也具有环保的特点,同样受到市场欢迎,“而且可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为降低出口运输成本、增加产品运输数量,杨若愚将传统柳编成品分解为可折叠、易组装的柳编部件。与此同时,他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宠物、家居等细分市场领域和创意类产品研发、生产中。

  “这几年的市场实践也证明,我当初的选择和方向是对的。”说这话时,杨若愚信心满满。

  位于黄岗镇柳编文化产业园内的安徽优诗美地家具有限公司成立于去年7月,是当地政府从浙江宁波招引的一家外贸企业。据了解,该公司从签约到投产,历时不到半年时间。

  中安在线记者在该公司采访时发现,偌大的厂房里,竟然不见一根柳条。对此,该公司生产厂长梁朝阳解释道,他们的产品以塑料藤条为主要原材料,编织技法与柳编高度相似。

  “黄岗镇家家户户都会编织手艺,我们能在短时间内决定落户产业园,就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梁朝阳说,用塑料藤条替代柳条,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我们将藤编材料分发到加工点和农户手中,再收集制成品,包装后销往国外。”梁朝阳介绍,截至目前,该公司已与黄岗镇30多个加工点和近千农户建立合作,“老百姓坐在家里干活就能挣钱。”

  近年来,黄岗镇凭借柳木产业的良好发展,于2020年成功申报安徽省级“柳艺特色小镇”,并连续多年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10亿元镇”。

  截至目前,该镇有柳木文化企业58家,规模以上企业21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2024年出口总额超1亿美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2万多人。

  中安在线记者了解到,4月23日至27日,以“品质家居”为主题的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在广州市举行,李怀伟率领黄岗镇30多家柳编企业到场参展。

  “今年重点展示环保柳编家居、智能园艺用品等创新产品,我们通过统一形象设计、联合品牌推广,希望能形成规模效应。”李怀伟介绍,为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参展企业通过精品展示、精准服务等方式,在巩固欧美市场客户的同时,与埃及、肯尼亚等“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达成多项合作意向,进一步拓展柳编产品在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市场份额。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柳木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加大招引力度,着力推动产品、产业升级,以建设国家级柳木文化产品出口基地为契机,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柳木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谈及黄岗柳编产业未来发展,李怀伟已然成竹在胸。

  统筹 文字︱胡广

  图片 视频︱张云山

  海报 封面︱赵艾凌

  校对 编发︱杜程强

  实习生︱姜香羽

  通讯员︱杨露琪 李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青草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24